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油性耳朵可能由遗传因素、外耳道皮脂腺分泌旺盛、饮食因素、外耳道炎、湿疹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洁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部分人群因遗传基因导致外耳道皮脂腺结构异常,表现为持续性耳垢黏稠油腻。这类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用医用棉签清理耳道口分泌物,避免使用挖耳勺等尖锐工具。家长需注意儿童耳道清洁时动作轻柔,防止损伤鼓膜。
青春期或油性肤质人群常伴随外耳道皮脂腺过度活跃,产生黄色油性耳垢。日常可用生理盐水浸湿棉球擦拭耳廓,避免频繁掏耳刺激腺体。伴随瘙痒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用药周期。
长期摄入高脂肪、辛辣食物可能加重皮脂分泌。建议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有助于调节皮脂代谢。
细菌或真菌感染会导致耳道分泌物增多并伴随异味,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或过度清洁。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时需配合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护。
过敏性体质者耳道皮肤可能出现红斑、脱屑伴油性分泌物。需排查过敏原如洗发水、染发剂等,急性期可短期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日常护理选用无酒精湿巾清洁,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油性耳朵人群应选择宽松透气的帽子避免耳部闷热,枕套每周高温消毒更换。饮食上增加西蓝花、深海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控制每日坚果摄入量在20克以内。若耳垢堵塞影响听力或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需及时至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器械深入耳道,防止造成鼓膜穿孔等继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