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泌尿外科
肌红蛋白尿可通过卧床休息、补液治疗、碱化尿液、药物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治疗。肌红蛋白尿通常由剧烈运动、挤压伤、药物中毒、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发生肌红蛋白尿后需立即停止活动,保持绝对卧床休息。过度运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加重,使肌红蛋白持续释放入血。休息时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肌肉肿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轻度肌红蛋白尿患者通过充分休息可逐渐恢复。
静脉补充大量生理盐水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稀释尿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补液量需根据尿量调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充足的液体摄入能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概率。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可使尿液pH值维持在6.5以上。碱性环境能减少肌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避免形成管型堵塞肾小管。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尿液pH值和血电解质水平,防止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肌红蛋白排出。呋塞米片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产生利尿作用。必要时可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肾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严重肌红蛋白尿合并急性肾衰竭时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滤过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肌红蛋白和代谢废物。血浆置换可快速去除游离的肌红蛋白,适用于暴发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
肌红蛋白尿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低脂低蛋白饮食,避免摄入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等。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3000毫升,可适量饮用苏打水帮助碱化尿液。恢复期可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但须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少尿、水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