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针眼化脓后应及时消毒排脓并预防感染。处理方式主要有局部消毒、抗生素使用、切开引流、敷料覆盖、定期观察。
使用碘伏或酒精对化脓针眼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病灶边缘,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每日消毒至少两次,避免细菌扩散。消毒后保持创面干燥,暂时不要沾水。
化脓性感染需遵医嘱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若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需口服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药物。使用前需确认无过敏史,严禁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脓液积聚明显的病灶,需由医护人员进行无菌切开引流。操作前需局部麻醉,用手术刀做放射状切口,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术后放置引流条,定期换药直至愈合。
排脓后使用无菌纱布或防水敷料覆盖创面,吸收渗出液并隔绝外界污染。敷料每日更换,观察脓液性状变化。若敷料渗透需立即更换,避免逆行感染。
密切监测体温和局部红肿热痛程度,记录脓液颜色、气味变化。如出现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或创面扩大,提示感染加重,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需加强监测。
处理期间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挤压或碰撞化脓部位。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禁止游泳、泡澡等长时间浸水活动,日常可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如形成慢性窦道或反复化脓,需排查异物残留或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