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长期大量摄入高油腻食物可能增加脂肪肝的患病风险。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失衡、代谢异常、酒精摄入、药物影响、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
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肝脏脂肪代谢负担加重。当甘油三酯合成速度超过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转运能力时,过剩的脂肪会在肝细胞内沉积。典型表现为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回声增强。调整饮食结构是基础干预手段,需减少动物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胰岛素抵抗会促进游离脂肪酸向肝脏转移。肥胖人群常伴随瘦素抵抗,使得脂肪分解增加而氧化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伴随腰围增粗、皮肤黑棘皮症等表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措施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
乙醇代谢过程会消耗大量辅酶,干扰脂肪酸氧化。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通常有长期饮酒史,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升高。戒酒是根本治疗措施,必要时需进行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
糖皮质激素、他莫昔芬等药物可能通过调节PPARγ通路促进脂肪合成。药物性脂肪肝患者多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肝功能多可逐渐恢复。用药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指标。
PNPLA3基因突变会影响肝细胞脂肪滴的分解代谢。这类患者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出现明显脂肪沉积,通常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主要采取对症管理,基因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
预防脂肪肝需建立合理膳食模式,每日烹调油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5-30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促进胆汁酸排泄,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和深海鱼可作为优质脂肪来源。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改善肝脏脂肪含量,建议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定期体检中应特别关注腰围、体重指数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