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应注意哪些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定期复诊评估、避免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及警惕药物相互作用。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合理用药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需观察是否出现肢体僵硬或坐立不安。部分药物会导致代谢异常如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建议定期检测血压和血脂。新型抗精神病药可能引发嗜睡、头晕等中枢抑制症状,服药初期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2、定期复诊评估

治疗初期每2-4周需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稳定后可延长至3-6个月复查。医生会根据阳性症状改善情况和阴性症状变化调整药物剂量。若出现疗效下降或复发征兆如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3、避免酒精摄入

酒精会加重抗精神病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加嗜睡、呼吸困难等风险。长期饮酒可能降低药物血药浓度影响疗效,同时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含酒精的食品如酒酿、醉虾等也需控制摄入。

4、保持规律作息

睡眠紊乱可能诱发病情波动,建议固定就寝时间并保证7-8小时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药物引起的代谢问题。饮食上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预防代谢综合征。

5、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抗精神病药与降压药联用可能增强体位性低血压风险,与抗胆碱药合用会加重口干便秘。含咖啡因饮品可能降低部分药物吸收,中药制剂如圣约翰草提取物会干扰药物代谢。合并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突然停药。日常记录用药后反应如情绪变化、躯体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家属应协助监督用药并关注患者情绪状态,出现自杀意念或攻击行为等紧急情况需立即送医。保持良好医患沟通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必要时可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功能训练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