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骨折愈合情况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和功能恢复综合判断。主要评估方式有疼痛消失、骨痂形成、影像学显示骨折线模糊、患肢功能恢复、无异常活动。
骨折愈合过程中疼痛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若患处无压痛、叩击痛及活动痛,提示骨折端稳定性良好。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慢性疼痛或神经损伤导致的残留不适感,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通过触诊可感知骨折部位有坚硬骨痂形成,X线检查可见外骨痂桥接骨折线。软骨痂逐渐钙化为硬骨痂的过程是愈合的重要标志,通常需要8-12周时间。骨痂量不足可能提示延迟愈合。
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或消失,骨小梁通过骨折端,CT三维重建可见连续性骨皮质形成。MRI可评估骨髓腔再通情况。影像学确认是判断愈合的金标准,需对比系列随访片观察动态变化。
患肢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肌力达到健侧八成以上,可完成日常负重或特定动作。上肢骨折需测试抓握、提举功能,下肢骨折需评估行走、下蹲能力。功能恢复滞后可能提示愈合不良。
骨折处无异常活动或骨擦感,应力试验阴性表明达到临床愈合。但需注意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应遵循医嘱逐步增加活动量。异常活动持续存在需警惕骨不连可能。
骨折愈合期间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食用乳制品、鱼类和深色蔬菜。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愈合的不良习惯。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早期以等长收缩为主,后期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定期复查影像学直至确认完全愈合,期间出现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差异较大,儿童通常较成人快,老年人可能需延长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