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难治性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治疗依从性差等原因引起。难治性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自杀倾向等症状。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大脑对药物的反应效率。这类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辅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亲属需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会直接影响抗抑郁药物疗效。此类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舍曲林、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脑功能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神经递质活动状态。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会干扰药物代谢。这类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调整抗抑郁方案。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对保证用药安全尤为重要。
长期应激、创伤经历或不良人际关系可能削弱治疗效果。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可作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自行减药、频繁更换方案会导致疗效降低。使用长效制剂或进行用药监督可改善依从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奥氮平、阿立哌唑等增效剂增强治疗效果。
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避免对患者施加压力。定期复诊评估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光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也可作为辅助选择。若出现严重自杀倾向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