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恢复早期坐位活动有哪些

马伟 副主任医师

马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胸外科

脑卒中恢复早期坐位活动主要有床边坐起训练、静态坐位平衡训练、动态坐位平衡训练、坐位躯干控制训练、坐位上肢功能训练。

1、床边坐起训练

从仰卧位过渡到坐位是早期康复的重要环节。治疗师会协助患者先侧卧再用手支撑缓慢坐起,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该训练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增强躯干肌群协调性,为后续坐位活动奠定基础。训练时床头应逐步抬高,从30度开始渐进至90度。

2、静态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双足平放地面,双手扶膝保持躯干直立,治疗师通过轻推其肩部或骨盆进行干扰,训练重心调整能力。初期可使用靠背支撑,逐渐减少辅助。该训练能激活腰背肌群,改善本体感觉输入,预防坐位时跌倒。训练时长从5分钟开始逐步延长。

3、动态坐位平衡训练

在静态平衡基础上增加上肢前伸、侧够、旋转等动作,或配合接抛球等任务导向训练。通过重心主动转移刺激前庭和视觉系统参与平衡调节。训练中需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代偿性姿势。该训练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进食等。

4、坐位躯干控制训练

包括骨盆前后倾、侧向移动及旋转练习,强调患侧负重和对称性姿势。可使用生物反馈仪监测压力分布。该训练能改善核心肌群协调性,纠正偏瘫患者常见的躯干侧屈代偿模式,为站立训练做准备。训练时需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异常姿势加重。

5、坐位上肢功能训练

通过桌面推拉物体、抓握积木等任务,结合镜像疗法或约束诱导疗法。重点训练肩关节稳定性、肘腕关节选择性运动及手部抓放功能。训练强度需根据肌张力情况调整,痉挛明显时可先进行抗痉挛体位摆放。该训练能预防肩手综合征,促进神经功能重组。

脑卒中早期坐位训练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每日2-3次,每次时间根据耐受度逐步增加。训练前后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不适需立即停止。配合呼吸训练和关节被动活动可提高效果。家属辅助时需注意保护患侧肩关节,避免牵拉。饮食应保证足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控制钠盐以防水肿。坐位训练后建议进行10分钟冰敷患侧肩部,预防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