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爱拔头发可能是拔毛癖,属于精神行为障碍的一种。拔毛癖主要表现为反复拔除自己的毛发,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强迫症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因拔毛行为导致毛发缺失,严重时可能影响外观和心理健康。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拔毛行为,患者通过拔毛缓解紧张情绪。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焦虑、失眠等症状。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物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
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拔毛行为,表现为反复拔除头发、眉毛等毛发。常伴随心悸、出汗等症状。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如盐酸舍曲林片、劳拉西泮片等,同时建议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强迫症患者可能将拔毛作为强迫行为,表现为无法控制地拔除毛发。常伴随反复检查、清洗等行为。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氯米帕明片等药物,并结合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
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习惯形成拔毛行为,无明显心理障碍。表现为无意识拔毛,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建议通过行为替代训练改善,如使用减压球等工具,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拔毛行为也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有关。患者可能伴随情绪低落、社交障碍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阿立哌唑口崩片等药物,并结合综合心理治疗。
拔毛癖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等,有助于神经系统健康。建议家属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替代方式。若拔毛行为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