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哪些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可能与尿毒症毒素蓄积、皮肤干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周围神经病变、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皮肤保湿、调整透析方案、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患者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

1. 尿毒症毒素蓄积

肾功能衰竭导致尿素等代谢产物无法有效排出,尿素通过汗液沉积在皮肤表面形成结晶刺激神经末梢。此时需加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充分性,必要时采用血液灌流联合治疗。临床可能使用碳酸氢钠片调节酸碱平衡,或联合药用炭片吸附毒素。

2. 皮肤干燥

尿毒症患者皮脂腺萎缩及汗液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脱屑、皲裂伴瘙痒多发生在四肢伸侧。建议使用含尿素成分的润肤乳如尿素维E乳膏,沐浴水温控制在40℃以下,避免使用碱性洗剂。透析时注意控制超滤量防止脱水加重。

3. 继发性甲旁亢

高磷血症刺激甲状旁腺激素过度分泌,引发钙磷代谢紊乱及皮肤钙盐沉积。表现为顽固性瘙痒伴皮肤钙化结节。需限制高磷饮食,服用碳酸镧咀嚼片等磷结合剂,严重者需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监测血钙磷及iPTH水平至关重要。

4. 周围神经病变

尿毒症毒素损伤感觉神经导致异常放电,瘙痒呈对称性分布且无原发性皮损。可试用加巴喷丁胶囊调节神经异常兴奋,或使用普瑞巴林胶囊缓解症状。需注意评估患者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

5. 药物过敏反应

透析患者长期使用肝素、促红素等药物可能诱发荨麻疹或湿疹样改变。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风团伴剧痒。需排查致敏药物,必要时更换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严重过敏可使用氯雷他定片抗组胺治疗。

尿毒症瘙痒患者日常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搔抓导致皮肤感染。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范围内,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若出现皮肤破溃或瘙痒持续加重,应及时向透析医师反馈调整治疗方案。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血糖监测,维持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有助于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