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冻伤可通过脱离寒冷环境、复温处理、保护创面、预防感染、及时就医等方式紧急处理。冻伤通常由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血液循环障碍、防护不足、潮湿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引起。
发现冻伤后需立即转移至温暖避风处,避免持续低温加重组织损伤。不可揉搓或拍打冻伤部位,防止冰晶划伤细胞。若衣物与皮肤冻结粘连,应剪开衣物保留粘连部分,复温后再处理。转移过程中避免患处受压或二次受冻。
将冻伤部位浸泡于38-42℃温水中15-30分钟,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面部冻伤可用温热湿毛巾敷贴,禁止使用火烤、电热毯等干热源。复温过程中可能出现剧烈疼痛,属于正常现象。肢体复温后需保持干燥并抬高,促进静脉回流。
复温后的皮肤需用无菌敷料包扎,水疱应保持完整避免刺破。手指或脚趾间需用纱布隔开,防止粘连。可外用冻伤膏或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禁止涂抹油脂、酒精等刺激性物质,避免加重组织损伤。
严重冻伤破溃处可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敷料观察恢复情况。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立即就医。深部冻伤患者可能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并发症。
三度以上冻伤或累及面部、关节等特殊部位时,应尽快到烧伤科或急诊科治疗。医生可能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或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炎症。大面积冻伤需住院进行清创、高压氧等综合干预,避免组织坏死。
冻伤恢复期需加强营养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组织修复。保持患处保暖但避免过热,穿着宽松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冬季外出时做好防寒措施,佩戴手套耳罩等防护装备。戒烟限酒以改善末梢血液循环,适度运动增强耐寒能力。若出现感觉异常或色素沉着等后遗症,需定期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