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低是什么原因

朱明炜 主任医师

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蛋白低可能由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蛋白低通常表现为水肿、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营养不良

长期饮食不均衡或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蛋白低,常见于素食者、节食人群或经济条件受限者。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血浆蛋白合成,患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头发干枯等表现。建议增加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蛋白粉补充剂。

2、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胃炎、肠炎等胃肠疾病会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这类患者常伴有腹胀、腹泻症状,粪便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或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选择易吸收的乳清蛋白补充营养。

3、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会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患者多伴有黄疸、腹水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需积极治疗肝病,如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必要时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减轻水肿。

4、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会使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尿液检查可见尿蛋白阳性。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免疫反应,配合缬沙坦胶囊减少尿蛋白排泄,饮食需采用优质低蛋白方案,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

5、遗传性疾病

罕见遗传病如无白蛋白血症会导致先天性蛋白低,这类患者自幼即出现持续低蛋白血症,但水肿症状较轻。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需定期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血浆渗透压,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加重。

日常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豆制品等,合并水肿需限制食盐摄入。若出现持续乏力、水肿加重或感染频发,应及时就医检查肝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清蛋白水平,根据营养状态调整饮食方案,避免盲目使用蛋白补充剂加重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