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转肽酶低可能与营养不良、长期饮酒、遗传代谢病、药物影响、肝胆疾病等因素有关。转肽酶是反映肝胆功能的指标之一,其数值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长期蛋白质或维生素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转肽酶合成减少。常见于极端节食、消化吸收障碍患者,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
酒精会抑制肝脏酶系统活性,导致转肽酶水平降低。长期酗酒者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出现食欲减退、肝区不适。建议戒酒并补充B族维生素,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如威尔逊病等铜代谢异常疾病可干扰酶活性,引起转肽酶降低。多伴有角膜K-F环、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青霉胺片等驱铜药物治疗,并限制高铜食物摄入。
部分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分散片、抗癫痫药丙戊酸钠缓释片可能抑制转肽酶活性。通常在停药后逐渐恢复,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联用肝毒性药物。
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可能出现转肽酶降低,与肝细胞广泛损伤有关。常伴随黄疸、腹水等症状。需完善腹部超声等检查,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严重者需肝移植评估。
发现转肽酶降低应避免自行用药,需完善肝炎病毒筛查、铜蓝蛋白检测等明确病因。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滥用药物。伴有乏力、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诊肝胆内科,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腹部影像学检查。妊娠期女性出现指标异常需优先排除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