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腊梅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结节性红斑与红斑狼疮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前者属于皮肤炎症反应,后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区别包括发病机制、皮损特征、系统受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节性红斑多由感染、药物或系统性疾病触发,表现为皮下脂肪层炎症。红斑狼疮则与遗传、环境及免疫异常相关,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多器官系统。前者属于反应性病变,后者为慢性自身免疫病。
结节性红斑典型表现为胫前触痛性红色结节,对称分布,不破溃。红斑狼疮常见蝶形面部红斑、盘状皮损或光敏性皮疹,可能伴随脱屑或瘢痕形成。前者皮损局限于皮下组织,后者可累及表皮和真皮。
结节性红斑通常不伴内脏损害,偶有关节痛或低热。红斑狼疮常累及肾脏、血液系统及中枢神经,出现蛋白尿、贫血或神经精神症状。前者为局部炎症,后者呈多系统受累。
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沉增快但无特异性抗体。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补体水平降低。前者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后者抗体检测具诊断价值。
结节性红斑以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治疗为主。红斑狼疮需羟氯喹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长期控制,重症者使用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注射液。
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结节性红斑患者应控制感染灶,红斑狼疮患者需严格防晒并定期监测脏器功能。出现不明原因皮疹或系统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或皮肤科,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检查明确诊断。两种疾病均需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