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以及药物滥用等因素有关。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抑郁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中有抑郁障碍患者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增加个体对抑郁障碍的易感性。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注意情绪变化。
抑郁障碍患者常存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这些神经递质参与情绪调节,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长期的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可能诱发抑郁障碍。性格特质如悲观、自卑、过度敏感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等可能伴随抑郁症状。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或造成长期病痛而诱发抑郁。对于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和抑郁症状。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可能引起药源性抑郁。酒精、毒品等物质滥用也可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对于药物引起的抑郁,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干预。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压力管理技巧也很重要。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