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以肠壁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严重肠道疾病,多见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该病可能与肠道缺血、感染、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使用及必要时手术干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肠道黏膜屏障发育不完善有关。早产儿肠道血管调节功能差,在缺氧、低血压等情况下易发生肠壁缺血。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加剧,配方奶喂养过早或过速可能增加肠道负担。部分病例与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等基础疾病相关。
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风险最高。围产期窒息、红细胞增多症、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会加重肠道缺血。脐动脉插管、换血疗法等医疗操作可能影响肠系膜血流。院内感染尤其是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是重要诱因。
早期表现为喂养不耐受和胃潴留,随后出现进行性腹胀、胆汁性呕吐。约半数患儿排出果酱样血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定等全身症状。腹部X线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特征性改变,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
根据改良Bell分期标准可分为疑似期、确诊期和进展期。疑似期仅有喂养困难和非特异性症状。确诊期出现典型影像学改变伴全身炎症反应。进展期发生肠穿孔、腹膜炎或多器官衰竭,死亡率显著升高。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
立即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支持。首选氨苄西林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重症需加用甲硝唑。肠穿孔、肠坏死需行肠造瘘或肠切除手术。恢复期采用微量喂养逐步过渡,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可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规范早产儿管理,避免快速增加奶量,母乳喂养含有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具有保护作用。住院期间严格手卫生消毒,隔离感染患儿。出院后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情况,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和腹部体征,出现异常及时返院复查。家长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和消毒措施,避免肠道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