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感染性结石可通过控制尿路感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液体摄入、规范用药管理、定期体检筛查等方式预防。感染性结石通常由尿路感染、代谢异常、尿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引起,需针对病因采取综合干预。
及时治疗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是预防核心。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素分解细菌滋生,促使磷酸铵镁等感染性结石形成。建议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就医,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反复感染者需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限制高磷高钙食物如动物内脏、乳制品摄入,减少结石基质形成。适当增加柑橘类水果补充枸橼酸盐,抑制晶体聚集。避免长期高蛋白饮食增加尿酸负荷,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左右。
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维持尿量在2升以上,降低尿液过饱和状态。可交替饮用纯净水与枸橼酸钾溶液,睡前适量饮水避免夜间尿液浓缩。监测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深黄色提示需补充水分。
存在代谢异常者需长期用药调节,如别嘌醇片控制尿酸、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碱化尿液。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复发时,需按疗程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细菌耐药。
每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和尿液细菌培养检查,早期发现结石或感染迹象。既往结石患者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监测pH值和结晶情况。存在解剖异常者需定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矫正。
预防感染性结石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习惯,保持会阴清洁减少细菌定植,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尿糖对细菌滋生的促进作用。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通过尿培养和CT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日常可记录排尿日记监测尿量变化,配合医生进行个体化预防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