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儿童淋巴结肿大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身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出现异常时,淋巴结可能出现肿大反应。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症、中耳炎等局部感染可导致邻近淋巴结肿大,表现为颈部、耳后等部位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的肿块,质地柔软且有压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全身多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疫苗接种后或过敏性疾病可能引发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疫苗接种后2-4周内可能出现接种部位邻近淋巴结轻度肿大,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正常现象。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也可能伴随淋巴结轻度肿大,通常无须特殊处理,控制原发病后淋巴结可逐渐缩小。家长需观察淋巴结变化情况,若持续增大需就医排查。
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多伴有面色苍白、出血倾向、骨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可能融合成团块。这类疾病需要通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确诊,治疗需根据具体分型采用化疗方案,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长春新碱注射液、泼尼松片等药物。
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实体肿瘤转移至淋巴结时,可出现质地坚硬、固定不动的肿大淋巴结。这类情况多伴有原发肿瘤的相关症状,如神经母细胞瘤常见腹部包块、眼球突出等表现。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措施。
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溶酶体贮积症可能导致慢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多伴有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这类疾病需要通过酶活性检测、基因诊断确诊,治疗上可采用酶替代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家长若发现孩子有长期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伴多发异常表现,应及时到遗传代谢科就诊。
家长发现儿童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观察肿大部位、大小变化、有无压痛及伴随症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按摩淋巴结。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避免让孩子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直径超过2厘米、质地坚硬或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血液科就诊,完善血常规、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