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大人发热38度以上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服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发热38度以上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中暑、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可以帮助降低体温,重点擦拭额头、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引起皮肤刺激或寒战。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调节室温,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散热。物理降温适用于轻度发热且无其他严重症状的情况。
发热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快,需要适量增加饮水量,可以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或酒精类饮品。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促进代谢废物排出。对于伴有呕吐或腹泻的患者,更需要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
体温超过38.5度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使用前需确认无药物过敏史,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服用。退热药物只能暂时降低体温,不能治疗发热的根本原因。
发热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寒战等症状,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记录发热的持续时间、热型变化及用药效果,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因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度,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疾病。
当发热伴有颈部僵硬、意识障碍、持续呕吐、皮疹不褪色、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发热也应尽早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确定发热原因,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影像学评估。
发热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规律。如自行处理后体温不降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延误病情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