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伤口长时间不愈合可能与局部感染、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伤口愈合延迟通常表现为红肿渗液、疼痛加剧、创面扩大或结痂脱落等症状。
细菌感染是伤口不愈合的常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会导致持续性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发热等症状,需通过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如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或阿奇霉素分散片。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
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会减少局部血液供应,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不足。这类患者伤口边缘常呈苍白或紫绀色,触之皮温降低。改善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蛋白质、维生素C和锌元素缺乏会阻碍胶原蛋白合成,表现为伤口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需加强营养支持,建议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配合维生素C泡腾片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补充微量元素。
未控制的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会干扰细胞修复功能。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创面周围皮肤萎缩,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时需调整降糖方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使用羟氯喹片控制原发病,同时避免紫外线照射伤口。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会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注射液会延缓上皮再生,这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加强伤口监测。
建议每日观察伤口变化,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洗后覆盖无菌敷料。避免抓挠或浸泡伤口,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均衡饮食应保证每日60-80g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如伤口持续2周无改善、出现恶臭或发热,须立即就医进行创面培养和系统性评估。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免疫功能等指标,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