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打嗝一般是指呃逆,可能由饮食过快、胃部受凉、胃肠功能紊乱、膈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呃逆通常表现为膈肌不自主收缩并伴随短促声响,多数情况可自行缓解,若持续超过48小时需就医排查病理因素。
进食速度过快或吞咽大量空气容易刺激膈神经,引发短暂性呃逆。这种情况通常伴随腹胀感,可通过缓慢进食、小口喝水缓解。避免碳酸饮料和嚼口香糖等易产气行为有助于减少发作。
寒冷刺激导致胃部平滑肌痉挛可能诱发呃逆,常见于饮用冷饮或腹部受寒后。建议用温热毛巾敷贴腹部,饮用姜茶等温性饮品帮助缓解症状。日常需注意胃部保暖,避免突然接触冷空气。
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持续性呃逆。这类情况常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调节胃肠动力。建议少量多餐并避免高脂饮食。
膈肌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时会产生节律性收缩,常见于胸腹部手术后或肺炎等疾病。若伴随胸痛、呼吸困难需排查膈下脓肿等病变。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氯丙嗪注射液、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等药物阻断神经反射。
脑卒中、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干扰呃逆反射弧,导致顽固性呃逆。这类情况通常合并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头颅CT等检查确诊。治疗原发病后呃逆多可缓解,必要时需使用巴氯芬片等神经调节药物。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食物。短暂呃逆可通过屏气、弯腰喝水等方法中断,若频繁发作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记录呃逆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未经专业评估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止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