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原因及治疗方法

5.34万次浏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改变、药物副作用、脱水、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药物治疗、穿戴弹力袜、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原发性低血压,通常表现为长期血压偏低但无明显不适。这类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规律作息、避免久站、适当增加盐分摄入维持血压稳定。若伴随头晕乏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生脉饮口服液、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调节。

2、体位改变

快速起立时发生的体位性低血压与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和长期卧床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动作,起床前先坐立30秒。症状明显者可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片提升血容量。

3、药物副作用

降压药、抗抑郁药、利尿剂等可能引发继发性低血压。使用硝酸甘油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出现头晕目眩时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突然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

4、脱水

高温环境出汗、腹泻呕吐导致体液丢失过多时,易引发低血容量性低血压。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如口服补液盐散。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同时治疗原发疾病。日常应保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

5、心脏疾病

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会导致循环血量不足。需通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轻症可用参松养心胶囊改善心律,重症可能需安装心脏起搏器。此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避免空腹状态下长时间站立。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晨起前可先做足部屈伸运动再缓慢起身,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并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史和家族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