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尿结石手术后尿血通常与手术创伤、残余结石刺激或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可能由手术操作损伤尿道黏膜、术后炎症反应、残余结石摩擦、导尿管刺激或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止血治疗、抗感染治疗、增加饮水量、避免剧烈活动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复查,明确出血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尿结石手术过程中,器械可能对尿道、膀胱或输尿管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或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1-3天内可见淡红色血尿,通常伴随轻微排尿疼痛。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氨甲环酸片、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加重出血。
若手术未完全清除结石,残留的结石碎片在排尿过程中可能摩擦尿路黏膜,引起黏膜破损出血。患者除血尿外,还可能出现排尿中断、尿频等症状。可通过复查泌尿系超声或CT确认结石残留情况,必要时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二次手术清除。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帮助冲刷尿路。
术后留置导尿管可能因机械摩擦导致膀胱颈或尿道黏膜损伤,引发血尿。这种情况多见于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或患者活动幅度较大时,表现为尿液中含有血丝或血凝块。医护人员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导尿管位置或提前拔除,同时可能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缓解尿道痉挛。
术后免疫力下降或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入侵,引发膀胱炎或尿道炎。感染会使尿路黏膜充血水肿,轻微触碰即可出血,患者常伴有尿急、尿痛及发热症状。确诊后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同时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
少数患者因术前未发现的凝血障碍或术后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创面渗血不止。这种情况需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患者术后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减少出血风险。
尿结石术后血尿患者需密切观察尿液颜色变化,若出现鲜红色血尿伴血凝块、排尿困难或持续发热,应立即返院处理。恢复期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500-3000毫升,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饮食以低盐、低嘌呤为主,限制菠菜、动物内脏等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术后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遵医嘱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尿常规,确保尿路通畅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