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脊柱损伤可通过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恢复。脊柱损伤可能与外伤、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异常等症状。
轻度脊柱损伤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脊柱负重和活动,减轻脊柱压力。卧床休息期间需要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避免扭转和弯曲。可以选择硬板床,在腰部垫软枕保持生理曲度。卧床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一般需要2-4周。
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方式。物理治疗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症状。还可以进行牵引治疗,通过机械力作用减轻椎间盘压力,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柱损伤。
疼痛明显时可以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肌肉痉挛严重时可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症状。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损伤需要配合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药物。所有药物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严重脊柱损伤如骨折脱位、椎管狭窄、肿瘤压迫等需要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椎体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间盘切除术等。手术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术后需要配合康复训练恢复脊柱功能。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早期可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中期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燕飞等。后期逐步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提高脊柱稳定性。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
脊柱损伤恢复期间需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质摄入,促进骨骼修复。可以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等,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康复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