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生理变化、心理创伤或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或自我否定等症状。抑郁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社会支持、生活方式调整及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
家族中有抑郁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影响神经递质功能有关。这类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作为基础干预手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5-羟色胺水平。
长期工作负荷、经济困难或人际关系冲突等慢性压力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引发持续性皮质醇升高。建议通过正念减压训练缓解压力,若伴随焦虑症状可联合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并配合规律有氧运动改善应激反应。
围产期激素波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脑血管病变等生理异常可能诱发抑郁。产后抑郁患者可接受人际心理治疗,甲状腺相关抑郁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脑卒中后抑郁建议联合使用盐酸舍曲林片和康复训练。
童年虐待、重大丧失或暴力事件等创伤经历可能通过改变海马体结构影响情绪调节。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抑郁需采用眼动脱敏再处理治疗,严重病例可短期联用米氮平片和喹硫平片控制症状。
帕金森病、糖尿病或肿瘤等慢性病常继发抑郁,与炎症因子影响多巴胺合成有关。这类患者需原发病治疗优先,抑郁干预推荐使用对躯体影响较小的阿戈美拉汀片,同时保持维生素D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充足摄入。
抑郁患者日常需保持每天30分钟日光照射以调节生物钟,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中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鱼类、香蕉等食物。社会支持方面建议加入互助小组,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睡眠环境应保持黑暗安静。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自杀念头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