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干预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更早或延迟,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持续超过2周未消退。早发型病理性黄疸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病,迟发型可能与母乳性黄疸、感染或胆道闭锁有关。
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220.6μmol/L,皮肤黄染局限于面部和躯干。病理性黄疸胆红素上升速度快,数值可超过256.5μmol/L,黄染可蔓延至四肢及手足心,严重者可能出现嗜睡、拒奶等神经系统症状。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异常表现。病理性黄疸常伴随发热、呕吐、腹胀、大便颜色变浅或尿色加深等症状。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会出现陶土样便,溶血性疾病可能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
生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常规和肝功能多正常。病理性黄疸需进行血型抗体筛查、Coomb试验、肝胆B超等辅助检查。直接胆红素升高超过20%总胆红素或转氨酶异常时,需排查胆汁淤积性肝病。
生理性黄疸通过加强喂养促进排便即可,必要时可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采取换血疗法、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或手术治疗。胆红素脑病高危患儿需紧急处理,避免遗留听力损伤或脑性瘫痪。
家长应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变化,记录喂养量及大小便次数。母乳喂养儿需确保每日8-12次有效吸吮,配方奶喂养每3小时一次。发现黄疸进展迅速、精神反应差或体温异常时,须立即就医。出院后随访复查胆红素水平,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延长监测时间至生后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