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黑眼圈疼可能与睡眠不足、眼部疲劳、外伤、过敏反应、眼部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作息、冷敷、抗过敏治疗、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干预。
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管扩张淤血形成黑眼圈,伴随眼部胀痛。改善需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可短期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如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
长时间用眼过度可能引发眼肌痉挛和局部微循环障碍,表现为黑眼圈伴酸痛。建议每用眼30分钟远眺放松,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使用含维生素B12的眼霜辅助修复。若出现视物模糊需排查视疲劳综合征。
眼周撞击伤可造成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形成淤青样黑眼圈并伴随压痛。急性期应立即冷敷收缩血管,48小时后改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视力变化,需排除眶骨骨折等严重损伤。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性结膜炎,导致眼睑水肿、黑眼圈及灼痛感。需远离过敏原,局部冷敷减轻肿胀,遵医嘱使用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等抗组胺药物。
细菌性睑缘炎或结膜炎可引起眼周色素沉着伴刺痛,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需就医进行分泌物培养,针对性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菌药物,避免揉眼加重感染。
日常应避免用力揉搓眼部,卸妆时选择温和无刺激产品。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蓝花等蔬菜,有助于改善毛细血管功能。若黑眼圈持续超过2周或疼痛加剧,需排查肾病、甲状腺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可能,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