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是主要发病机制,柯萨奇B组病毒占致病病毒的多数。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后,经血液播散至心肌组织,引发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部分患儿存在免疫异常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肌,加重炎症损伤。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患病概率,但具体基因位点尚未明确。
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咽痛,随后出现心悸、胸痛等心肌受累表现。婴幼儿可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学龄儿童常见活动后气促、面色苍白。重症患儿可能出现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体征,心电图可见ST-T改变或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酶谱检测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血清肌钙蛋白阳性具有诊断价值。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包积液等改变。病毒核酸检测或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体。部分病例需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确诊,但儿童实施难度较大。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辅酶Q10片等营养心肌药物。重症患儿可短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反应。合并心律失常时选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心力衰竭患儿需静脉滴注呋塞米注射液减轻心脏负荷。所有治疗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多数轻症患儿经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但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功能。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推荐低盐饮食并保证充足睡眠。少数遗留扩张型心肌病患儿需长期服用卡托普利片改善心室重构。疫苗接种可预防部分致病病毒感染,流感季节需加强防护。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活动耐力,若出现呼吸急促、嘴唇发绀应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高脂肪食物加重胃肠负担。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直至医生确认完全康复前均应限制体育课等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