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日常护理。治疗方法按干预强度从低到高排列为局部用药、口服药物、鼓膜修复术、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
慢性中耳炎早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道,控制局部感染。若伴随耳道分泌物增多,可配合硼酸酒精溶液清洁。用药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进水。局部用药适用于鼓膜完整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当炎症扩散或合并全身症状时,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若存在过敏反应可改用罗红霉素胶囊。药物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口服药物适用于中耳炎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耳痛加重的患者。
鼓膜穿孔长期未愈者需行鼓膜修补术,常用颞肌筋膜或软骨膜移植修复。手术可改善听力并防止细菌反复侵入。术后需避免用力擤鼻或剧烈运动1-2个月。该术式适用于穿孔超过3个月且听力下降明显的患者。
针对听骨链损坏的中耳炎,需通过鼓室成形术重建传音结构。手术可能涉及听骨假体植入或镫骨撼动,术后听力可提升。需定期复查防止粘连。该手术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传导性耳聋的患者。
对于合并胆脂瘤或颅内外并发症的严重病例,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手术可能需切除部分乳突气房,术后需长期随访防止复发。该术式适用于影像学显示骨质破坏或出现面瘫、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慢性中耳炎患者日常应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及时治疗以防炎症扩散。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以减少黏膜刺激。若出现耳痛加剧、眩晕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听力及耳内镜,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