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2.39万次浏览

葛伟 副主任医师

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新生儿溶血病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干预。

1、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皮肤和巩膜呈现明显黄染,血清胆红素水平短期内超过正常范围。黄疸程度与溶血严重性相关,严重者可发展为核黄疸。需通过光疗或换血治疗降低胆红素,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等。

2、贫血

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等。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可低于正常值。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轻度可通过补充铁剂纠正。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助于评估贫血程度,常用补铁药物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

3、肝脾肿大

肝脾因代偿性造血功能增强而出现肿大,触诊可发现肋下超过2厘米。肿大程度与溶血持续时间相关,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脏器大小,避免剧烈触碰。部分患儿需使用护肝药物如葡醛内酯片。

4、水肿

严重溶血可能导致胎儿水肿,表现为全身皮肤紧绷、浆膜腔积液。这与重度贫血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和低蛋白血症有关。需通过白蛋白输注和利尿剂治疗,如呋塞米注射液。产前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胎儿水肿。

5、胆红素脑病

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基底节,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属于溶血病最严重并发症,需紧急换血治疗。后期可能遗留听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需长期康复干预。

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喂养减少、反应迟钝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监测胆红素水平。保持合理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注意观察尿液和大便颜色变化。避免包裹过多衣物加重黄疸,遵医嘱完成光疗和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和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对重度贫血或胆红素脑病患儿需制定长期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