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被划伤的伤口可通过清洁消毒、压迫止血、包扎保护、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等方式处理。划伤通常由锐器损伤、皮肤摩擦、外力撞击、伤口污染、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表面,去除污物和细菌。浅表划伤可用碘伏溶液或医用酒精棉片消毒,避免使用双氧水刺激伤口。若存在泥沙等异物嵌入,需用无菌镊子清除。清洁后保持伤口干燥,无须涂抹油性药膏。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按压伤口5-10分钟,通过物理压迫促进血小板聚集。四肢划伤可抬高患肢减少出血。若持续渗血超过15分钟或呈喷射状,可能伤及动脉需就医。止血后避免反复揭开敷料查看,防止血痂脱落。
浅层划伤可贴防水创可贴隔离细菌,较大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后以医用胶带固定。关节部位需用弹性绷带包扎避免摩擦。每日更换敷料时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潮湿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更换。深度超过0.5厘米的伤口建议就医缝合。
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细菌感染。出现局部发热、跳痛或黄色分泌物时,可能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者需特别注意监测感染迹象,避免接触宠物或污染水源。
愈合期可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修复,避免抓挠结痂部位。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西蓝花等。深度伤口愈合后需使用硅酮凝胶预防瘢痕增生。若2周未愈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复查。
划伤后24小时内避免伤口接触水,运动时做好防护防止二次损伤。定期观察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出现异常肿胀、麻木或化脓需立即就医。保持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组织修复,恢复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建议家中常备无菌纱布、碘伏等基础急救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