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腹壁切口疝主要由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内压增高、感染、缝合技术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原因引起。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切口处出现可复性包块,可能伴有疼痛或不适感。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是腹壁切口疝的常见原因。切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合成不足或排列紊乱,导致腹壁强度下降。术后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可能影响切口愈合。患者需加强术后营养支持,控制血糖,避免过早剧烈活动。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因素导致腹内压持续增高,可能使切口处承受过大压力而形成疝。术后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腹内压增高还可能与肥胖、妊娠等因素有关。
术后切口感染会破坏腹壁组织的正常愈合过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薄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是常见致病菌。感染控制不佳可能形成脓肿或窦道,进一步削弱腹壁强度。术后需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手术缝合时张力过大、缝线选择不当或缝合层次错误可能导致组织缺血坏死或愈合不良。使用不可吸收缝线可能引起异物反应。缝合时应保持适当张力,分层准确对合,必要时使用补片加强修补。
高龄、营养不良、长期吸烟、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群体切口愈合能力较差。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患者腹壁组织强度先天不足。术前应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营养状态,戒烟至少4周。
预防腹壁切口疝需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多方面入手。术后应避免剧烈咳嗽和过早负重活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出现切口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合理使用腹带可能有助于减轻切口张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术后3-6个月内应定期复查,监测切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