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堵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式干预。心血管堵塞可能与脂质沉积、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胸痛、气短、头晕等症状。
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等因素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引发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绞痛、下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节血脂,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
血液高凝状态或血管内皮损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血栓。急性血栓脱落可堵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胸痛、大汗淋漓。治疗需紧急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溶栓,或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术恢复血流。长期预防可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抑制血小板活化。
吸烟、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管暂时性闭塞。典型症状为静息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能有效预防痉挛发作,患者需避免诱因并规律用药。
血管壁的慢性炎症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风湿性心脏病、川崎病等疾病可引起瓣膜或冠状动脉炎症性狭窄。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后期可能需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定期监测C反应蛋白有助于评估炎症活动度。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可导致早发性动脉硬化。这类患者常在青年期出现严重血管狭窄,需早期使用依折麦布片联合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直系亲属应进行血脂筛查。
预防心血管堵塞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每日保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上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吸烟者应立即戒烟,饮酒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酒精。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已有症状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