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凝血功能检查通常在手术前、出血倾向评估、抗凝治疗监测等情况下需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由遗传性凝血障碍、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抗凝药物使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引起。
手术前常规凝血检查可评估出血风险,尤其对于大型手术或存在出血史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若结果异常,可能需要调整手术方案或提前补充凝血因子。
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需排查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实验室检查可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明确具体缺陷类型。
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时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用于调整华法林剂量,活化凝血时间监测肝素效果。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剂量不足则无法预防血栓。
严重肝病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肝硬化患者常合并脾功能亢进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和出血风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危重并发症,表现为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亢进。产科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可能诱发DIC。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对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日常应注意观察异常出血症状,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但服用华法林者需保持维生素K摄入稳定。凝血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用药史,部分药物可能影响结果。检查结果异常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