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麻痹症通常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疫苗接种不足、免疫力低下、接触病毒污染源、卫生条件差等因素。该病属于急性传染病,需及时就医干预。
部分儿童因基因缺陷导致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易感,这类患儿接触病毒后更易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肢体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通过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进行预防。家长需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孕期做好产前筛查。
未全程接种脊灰疫苗是主要危险因素。口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能有效诱导中和抗体产生,若接种剂次不足可能导致保护力缺失。建议家长严格按免疫规划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接种,避免因漏种导致感染风险。
营养不良或合并免疫缺陷疾病时,儿童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袭运动神经元,引发肌肉萎缩。日常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对HIV感染等基础疾病患儿应加强防护。
粪口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或玩具后可能发病。病毒在肠道复制后经淋巴入血,出现发热等前驱症状。家长需培养儿童洗手习惯,避免饮用生水,对可疑污染物进行煮沸消毒。
居住环境拥挤、粪便处理不当会加速病毒传播。病毒通过污染地下水或蝇虫机械携带扩散,在夏秋季易暴发流行。改善厕所设施、定期环境消杀可阻断传播链,流行期间应避免儿童聚集活动。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采取综合措施,保证疫苗接种覆盖率是关键。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隔离就医。康复期可配合针灸和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避免后遗症影响生长发育。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体检,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