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
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个体患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抑郁症的易感性。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早期发现并干预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可能出现异常,这些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神经生化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发抑郁症。针对神经生化异常的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
长期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诱发抑郁症。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抑郁症通常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伴随抑郁症的发生。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导致长期身体不适,间接引发抑郁症状。对于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症,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和抑郁症状。
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某些降压药等可能引起抑郁症状。这些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代谢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果怀疑药物导致抑郁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干预。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已经出现抑郁症状的个体,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不要讳疾忌医。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早期干预和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或忽视患者的情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