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怎么回事

2.44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精神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脑部损伤、心理社会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精神障碍是以认知、情感、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功能失调,需专业评估确诊。

1、遗传因素

部分精神障碍与基因变异相关,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聚集现象。直系亲属患病时发病概率增高,但非必然遗传。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避免酗酒、熬夜等诱发因素。临床常用奥氮平片、喹硫平片等药物调节多巴胺功能。

2、脑部损伤

脑外伤、脑血管病变或肿瘤可能导致额叶、边缘系统等区域功能异常,表现为情绪失控或人格改变。头部撞击后出现持续头痛伴行为异常需及时进行CT检查。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胞磷胆碱钠胶囊可辅助修复神经损伤。

3、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高压、创伤事件或人际关系冲突可能引发适应性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持续焦虑、回避行为或情感麻木。认知行为治疗配合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可改善症状,同时需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4、神经递质失衡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与抑郁症、焦虑症密切相关。脑内化学物质紊乱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文拉法辛缓释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药物可调节递质水平,需配合定期血药浓度监测。

5、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可能继发精神症状。持续高血糖可能损伤脑微血管,出现抑郁或认知下降。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小剂量米氮平片可改善情绪,合并认知训练有助于功能恢复。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脑内炎症反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影响社会功能时,应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