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心理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脑部结构异常、创伤经历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波动、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社交障碍及躯体化症状等。可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社会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部分心理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患者常伴有思维紊乱或情绪极端波动等症状。临床可能使用奥氮平片、碳酸锂缓释片、帕罗西汀片等药物控制症状,但需通过基因检测辅助诊断。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家庭矛盾或经济困境等应激状态下,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典型表现包括持续紧张、失眠或食欲改变。干预需结合压力源管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同时配合正念训练。
前额叶皮层或杏仁核等脑区发育异常或损伤,可能引发冲动控制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这类患者往往存在情绪调节困难或记忆闪回症状。脑成像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可能涉及喹硫平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神经调节药物。
童年虐待、暴力事件或重大事故等创伤性经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解离性障碍的重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自我认同混乱或现实感丧失。治疗需长期心理疏导,严重时联合使用氟西汀胶囊、阿普唑仑片等药物稳定情绪。
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继发抑郁或焦虑症状。这类心理障碍多伴随原发病的躯体不适,如乏力或疼痛。需优先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短期使用米氮平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改善心理症状。
预防心理障碍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网络,避免酒精依赖。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家属需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协助记录症状发作频率与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