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腹泻常见类型主要有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腹泻可能由病毒、细菌、饮食不当、过敏原刺激等因素引起,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能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病毒性感染多见于秋冬季,细菌性感染常见于夏季。患儿可能出现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伴随腹痛、发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非感染性腹泻通常与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喂养过量等因素有关。粪便多呈糊状或蛋花汤样,无显著发热。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必要时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
过敏性腹泻常见于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多见于婴幼儿。粪便可见黏液或血丝,可能伴随湿疹、荨麻疹等过敏表现。需回避过敏原,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修复肠黏膜。家长应定期评估过敏进程。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因肠道缺乏乳糖酶导致,进食乳制品后出现腹胀、水样便。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在使用母乳前添加乳糖酶颗粒,辅助布拉氏酵母菌散改善消化功能。家长需观察症状变化,逐步建立耐受。
抗生素使用后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腹泻,粪便多呈绿色黏液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生素种类,联合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蒙脱石散等,必要时静脉补液。家长不可自行停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疗程。
小儿腹泻期间应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优先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果汁加重渗透性腹泻。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帮助肠道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