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有点稀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若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需警惕病理性腹泻。
饮食因素是最常见的诱因,摄入过多生冷食物、高脂饮食或过量乳制品可能导致大便性状改变。部分人群因乳糖不耐受或食物过敏,进食特定食物后会出现短暂性稀便。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调整饮食结构后1-2天即可恢复。胃肠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情绪紧张或压力增大时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大便变稀但无其他不适。
感染性因素需引起重视,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肠炎常导致稀便伴随腹痛、里急后重感。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多见于儿童,成人则可能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出现水样便。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除稀便外还可能存在黏液脓血便、体重下降等表现。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使用后肠道菌群失调,也会造成大便稀溏。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频率与伴随症状,记录可疑饮食诱因。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或发酵食品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若稀便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儿童及老年人出现稀便时更需关注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引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