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孕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被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属于妊娠期特有的代谢性疾病。孕期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加重、遗传因素、年龄超过35岁、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反复外阴阴道感染、羊水过多等症状。可通过饮食控制、适度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等方式干预。
妊娠期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等会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随着孕周增加,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若胰岛β细胞代偿功能不足则可能引发高血糖。这种情况需通过每日4-6次血糖监测,配合低升糖指数饮食如燕麦、糙米等控制。必要时需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或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等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干预。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尤其直系亲属中存在2型糖尿病患者时。这类人群妊娠早期就应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日常需严格限制精制糖摄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蓝花、菠菜等,同时避免久坐,每餐后散步15-20分钟有助于血糖代谢。
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对妊娠期胰岛素需求增加的适应能力降低。这类孕妇在孕24-28周需重复糖耐量检测,若空腹血糖超过5.1mmol/L或餐后1小时血糖超过10.0mmol/L即可确诊。建议采用分餐制,每日5-6顿少量进食,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
孕前体重指数超过30kg/m²的孕妇,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需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5-9kg范围内,避免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同时监测尿酮体预防饥饿性酮症。
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孕妇常存在基础胰岛素抵抗,妊娠后代谢紊乱进一步恶化。这类患者孕早期就应开始血糖监测,出现持续高血糖时需采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进行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日常饮食可增加肉桂、苦瓜等具有辅助降糖作用的食物。
孕期糖尿病患者产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试验,约半数患者可能转为永久性糖尿病。哺乳期仍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不少于500ml低脂牛奶补充钙质,每周进行3-4次快走或孕妇瑜伽等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变化,产后1年内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