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结合膜热的病原体

7934次浏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咽结合膜热的病原体主要是腺病毒3型和7型,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其他型腺病毒引起。该疾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儿童群体,具有较强传染性。

1、腺病毒3型

腺病毒3型是引起咽结合膜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5-7天,典型表现为高热、咽痛、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可通过咽拭子PCR检测病毒核酸确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热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

2、腺病毒7型

腺病毒7型同样可导致咽结合膜热,其引起的症状较3型更显著,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该型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眼部分泌物传播,需注意隔离防护。临床诊断需结合病毒分离培养或血清学检查,治疗主要采用物理降温、人工泪液缓解眼部不适等措施。

3、其他型腺病毒

除3型和7型外,腺病毒1型、2型、5型等也可能引发咽结合膜热,但概率较低。这些型别引起的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确诊需依赖病原学检测,治疗原则与其他型别相同,重点在于预防脱水及继发细菌感染,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颗粒抗病毒治疗。

4、合并感染情况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腺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合并感染。此时除典型咽结合膜热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持续高热等表现。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评估,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治疗。

5、传播途径防控

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污染物及眼部分泌物传播。预防重点包括勤洗手、避免共用毛巾、加强玩具消毒等。流行期间可采取晨检隔离措施,患儿应居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目前尚无特效疫苗,免疫缺陷患儿接触病原体后可考虑遵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预防。

咽结合膜热患儿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果蔬汁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眼睛。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听力下降、持续咳嗽等并发症表现。家长接触患儿后需严格洗手,污染物应煮沸消毒,集体机构发生疫情时需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