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鼓膜内陷怎么办

4.63万次浏览

何海贤 主治医师

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鼓膜内陷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避免用力擤鼻、遵医嘱使用药物、咽鼓管吹张术、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耳朵鼓膜内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

日常需避免耳道进水或频繁掏耳,防止继发感染加重内陷。可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但不可深入耳道内部。游泳或洗澡时可佩戴防水耳塞,减少污水刺激。若合并外耳道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

2、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擤鼻,防止气流逆行冲击鼓膜。感冒期间可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减轻鼻黏膜肿胀。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远离过敏原,必要时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控制症状。

3、遵医嘱使用药物

急性期可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或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咽鼓管吹张术

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通过导管向咽鼓管注入气体,帮助恢复鼓膜内外压力平衡。操作需由耳鼻喉科医生执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短暂耳闷胀感。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气压骤变导致鼓膜二次损伤。

5、鼓膜置管术

针对顽固性中耳积液或重度内陷,通过微创手术放置通气管引流积液。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管体脱落或堵塞,避免游泳等可能导致感染的活动。多数患者3-12个月后通气管可自行脱落,鼓膜逐渐愈合。

日常可多做吞咽、咀嚼或打哈欠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通过佩戴压力调节耳塞预防气压伤。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出现听力下降、耳痛加重或持续耳鸣,应及时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评估鼓膜恢复情况。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定期随访监测中耳功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