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9个月宝宝吐奶可能由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胃肠功能紊乱、食物过敏、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减少奶量、更换奶粉、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
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喂奶过快可能导致宝宝吞入过多空气。奶瓶倾斜角度不足会使宝宝吸入空气,喂奶后未及时拍嗝也可能引发吐奶。建议家长采用45度角怀抱姿势喂奶,使用防胀气奶瓶,每次喂奶后竖抱宝宝15分钟并轻拍背部帮助排气。若吐奶频繁,可将单次奶量减少,增加喂养次数。
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喂奶后1小时内,表现为少量奶液从嘴角溢出,可能伴有哭闹不安。家长可尝试在喂奶后让宝宝保持上半身抬高30度的体位,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磷酸铝凝胶或蒙脱石散等药物保护胃黏膜。
腹部受凉或饮食转换期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添加辅食过程中突然引入新食物或进食过量都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表现为吐奶伴有奶瓣或酸臭味,可能伴随腹胀。家长需注意腹部保暖,辅食添加应遵循由少到多原则,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除吐奶外还可能伴随湿疹、腹泻等症状。家长需观察是否在更换奶粉品牌后出现症状加重,必要时可尝试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医生可能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确诊后需严格回避过敏原,严重时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治疗。
感冒或支气管炎时,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可能引发呕吐。这类吐奶多伴有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家长应保持宝宝鼻腔通畅,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鼻腔。如确诊细菌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需完整遵医嘱用药。
家长需记录宝宝吐奶的频率、时间和性状,避免在吐奶后立即补喂。每次喂奶后应保持宝宝安静,不要立即平躺或剧烈活动。如吐奶呈喷射状、伴有血丝或胆汁样物质,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须立即就医。平时可适当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注意观察宝宝体重增长曲线,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