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保护视力可通过控制用眼时间、调整用眼环境、补充营养、定期检查、科学矫正等方式实现。视力下降可能与遗传、过度用眼、营养不良、眼部疾病等因素有关。
连续近距离用眼不超过40分钟,每间隔20分钟可远眺6米外景物20秒。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夜间使用设备时开启护眼模式。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建议不超过2小时,课间应进行户外活动。
阅读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光线亮度需达到300-500勒克斯且无频闪。电子屏幕中心应低于眼睛水平线10-20厘米,环境光照与屏幕亮度比例协调。避免在移动交通工具或黑暗环境中用眼。
每日摄入深色蔬菜200克以上,适量食用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可补充叶黄素酯软胶囊、维生素AD胶丸等营养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高糖饮食影响巩膜健康。
青少年每6个月进行散瞳验光,成人每年检查眼压和眼底。高度近视者需增加眼底检查频率,监测视网膜病变风险。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应立即就医排查视网膜脱离。
确诊屈光不正后应及时验配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18岁以上可考虑近视手术。老花眼可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避免长期依赖放大镜。弱视患者需在视觉发育期进行遮盖治疗和视觉训练。
保持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阳光刺激有助于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注意用眼卫生,不用脏手揉眼,游泳时佩戴护目镜。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稳定。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青光眼和白内障,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持续跟踪屈光状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