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哺乳期牙周炎可通过口腔清洁、局部用药、饮食调整、物理治疗、专业牙科治疗等方式缓解。牙周炎通常由菌斑堆积、激素变化、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哺乳期牙周炎患者需加强口腔清洁,每日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或冲牙器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选用含氟牙膏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但刷牙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刺激牙龈出血。哺乳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牙龈更易充血,清洁后可用温盐水漱口帮助消炎。
哺乳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西吡氯铵含片或碘甘油涂抹患处。这些药物能减少口腔细菌数量且全身吸收量极少,对母乳喂养影响较小。禁止自行使用甲硝唑等可能通过乳汁分泌的药物,用药后建议间隔两小时再哺乳。
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猕猴桃、西蓝花,有助于牙龈组织修复。避免过硬、过烫或刺激性食物加重牙龈肿痛,适量饮用无糖酸奶可调节口腔菌群平衡。哺乳期需保证每日充足饮水,减少高糖食物摄入以降低菌斑形成概率。
牙龈肿痛时可冷敷面部缓解炎症反应,每次不超过十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龈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冲牙器时选择最低档位避免损伤。哺乳期不建议进行超声波洁牙等侵入性操作,除非经产科与牙科医生联合评估。
若出现牙龈脓肿、牙齿松动需及时就诊,医生可能采用龈下刮治术或牙周夹板固定。哺乳期进行牙科治疗前应告知医生哺乳情况,避开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禁忌药物。严重病例可能需在断奶后接受牙周翻瓣手术等系统性治疗。
哺乳期牙周炎患者应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牙周检查,使用儿童牙刷可减少对敏感牙龈的刺激。哺乳前后注意洗手清洁,避免口腔细菌传染婴儿。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出现持续口臭或牙龈出血加重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可暂时用吸奶器维持泌乳,确保药物代谢完全后再恢复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