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通常无须刻意追求断根治疗,多数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症状。低血压的处理方式主要有饮食调节、适度运动、物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建议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有助于提升血容量,每日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饮食中可增加动物肝脏、瘦肉、坚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预防营养性贫血导致的低血压。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建议少食多餐,餐后避免立即剧烈活动。
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增强心血管功能。避免久坐或突然改变体位,起床时建议先坐起30秒再站立。可尝试弹力袜辅助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采用渐进式体位改变训练,通过抬高床头睡眠改善直立耐受性。冷热水交替浴可刺激血管收缩功能,但水温差不宜过大。必要时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增加腹腔压力,促进血液回流。
严重症状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提升血管张力,或醋酸氟氢可的松片增加血容量。中药制剂如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等对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有一定效果。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针灸选取百会、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循环功能。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有助于温阳益气。体质辨证后可采用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配伍的汤剂调理。中医治疗需持续一段时间方能显效。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监测血压变化时需固定测量时间和体位,记录伴随症状。若出现晕厥、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或家庭调理无效时,应及时至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低血压状态可能影响器官灌注,需排除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继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