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老年人晚上睡觉出汗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紊乱、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缓,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夜间可能出现轻微出汗。这种情况通常与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有关。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睡衣,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摄氏度,睡前避免饮用热饮。
卧室通风不良或湿度较高会导致出汗增多。使用空调或除湿机调节室内环境,避免使用电热毯等取暖设备。夏季可选用凉席,冬季被褥厚度以手脚微凉、躯干温暖为宜。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潮热盗汗。甲状腺功能亢进通常伴心悸、体重下降,可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更年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坤宝丸或莉芙敏片调节激素水平。
结核病、心内膜炎等慢性感染常引发夜间盗汗,多伴有低热、乏力。结核病患者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细菌性心内膜炎需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间盗汗。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会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盗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化疗或放疗。
老年人夜间出汗应记录发作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睡衣。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若出汗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老年病科就诊,完善甲状腺功能、胸部CT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