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外耳道疖肿是指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
外耳道疖肿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挖耳损伤皮肤、游泳进水、外耳道湿疹等因素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细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发生。
早期表现为耳部剧烈跳痛,咀嚼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耳道红肿、局部隆起,严重时形成脓头。可能伴有耳周淋巴结肿大、低热等全身症状。
医生通过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成熟疖肿可见黄色脓点。需与弥漫性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鉴别。一般不须特殊检查,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能需做细菌培养。
早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使用鱼石脂软膏促进化脓。成熟后可切开排脓,配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疼痛明显者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严重感染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避免挖耳损伤皮肤,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有湿疹等皮肤病及时治疗。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反复发作者应检查免疫功能。
患病期间应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疖肿。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保证充足休息。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应及时就医。治愈后仍需注意耳部卫生,防止复发。平时不要与他人共用挖耳工具,减少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