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婴幼儿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局部清洁、使用药物缓解、温水坐浴、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婴幼儿肛裂通常与排便困难、局部感染、先天性肛门狭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肛周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母亲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西蓝花、燕麦、苹果等,有助于软化婴儿粪便。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可遵医嘱选择低聚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应适当增加南瓜泥、菠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需充足。
每次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周,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清洗后轻轻拍干水分,可涂抹凡士林或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尿布需及时更换,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尿布,减少摩擦和潮湿刺激。
若肛裂伴有明显疼痛或出血,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或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创面愈合。严重痉挛性疼痛时,医生可能开具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禁止自行使用刺激性药膏。
将婴幼儿臀部浸泡于38-40℃温水中5-10分钟,每日2-3次。坐浴可放松肛门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坐浴后立即擦干,避免着凉。注意水位不超过脐部,全程需家长托扶防止滑倒。
若肛裂持续2周未愈、出血量多或反复感染,需及时就诊儿科或小儿外科。先天性肛门狭窄需行肛门扩张术,严重慢性肛裂可能需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
日常需记录婴幼儿排便频率和性状,避免长时间把便。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洗手,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消毒。若排便时哭闹加剧或拒绝排便,应立即就医排查其他病因。治疗期间可适当增加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促进肠蠕动。